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广东展开。奥比中光作为科技创新企业代表,迎来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数十家媒体近百名记者的实地走访调研。
“钢铁身躯”里的“单项冠军”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持续激发发展新动能,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勇做尖端科技弄潮儿的“底气”,来源于誓把关键核心技术攥在手里的“心气”。
新华社在《触摸!钢铁身躯的创新脉搏》报道中提到,“专注”是攻坚科技难题的不二法门。多年来,奥比中光团队一心扑在研发各类机器人“眼睛”的工作上,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单项冠军”。
新华社、光明日报报道奥比中光
光明日报在《机器人产业如何走向“量产化”,他们这样说》中评价:奥比中光如炬“慧眼”,让机器人看得清更看得懂。如今,国内市场上平均每10台服务机器人里,就有7台拥有奥比中光的“眼睛”。
“我们注重钻研核心底层技术,芯片产品经历了多次迭代,目前已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之一。”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说。
奥比中光董事、CFO陈彬介绍,从2022年到2025年5月,奥比中光累计研发投入接近10亿元。“持续坚持底层技术的投入,构筑了奥比中光的核心壁垒。”
奥比中光接受“活力中国调研行”媒体采访
“机器人谷”中的“全能战士”
短短12年,奥比中光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专利规模跻身行业全球前3的领先企业,服务全球企业及开发者数量超过1000家。
在南方国际传播中心《Shenzhen high-tech manufacturing firms have ace card to overseas market expansion》中报道了奥比中光的全球布局: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比中光泛机器人产品中心负责人钟亮洪介绍,目前公司已与惠普、微软、NVIDIA等科技龙头企业展开合作。
“奥比中光这12年一直在啃硬骨头”。南方财经聚焦“最好时代与最硬骨头”,对奥比中光进行了深入报道。
黄源浩表示,奥比中光的业务基本上都是开拓性的工作,有些时候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但是我们很快就能达到前人的水平,后面干的都是开拓性的工作,很难很累,但这也是奥比中光护城河的由来。
中国改革报、科技日报、南方财经报道奥比中光
中国改革报在《深圳“机器人谷”:一条创新走廊的全球竞争力》中特别提到了奥比中光扎实的研发实力:奥比中光在3D视觉感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接近2000项,授权专利接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3%,比肩微软、苹果,位居世界前列。
黄源浩认为,奥比中光是一名“全能战士”。“我们不仅全面布局六大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而且做到了很深的底层去。”
随着技术积累与战略聚焦,奥比中光迎来了经营发展的重要拐点。陈彬介绍,目前奥比中光的业绩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2024年,奥比中光的营收实现了56.79%的增长,今年1~5月份实现117%的增长。“今年有望成为上市以来首个实现盈利的年度。”
“中国智造”里的“璀璨明星”
耐心资本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已然成为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关键一环。金融时报报道称,奥比中光的成长与发展是当下耐心资本对科创企业支持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与“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交流时,黄源浩也多次提及深圳对企业成长的深远影响。
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
金融时报、中国新闻网、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报道奥比中光
一个“机器人谷”正在深圳逐步成型,上演着机器人产业的“群星璀璨”。中国新闻网评价,奥比中光就是从深圳“机器人谷”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
黄源浩认为,“我们身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爆发的黎明。视觉感知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市场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
“从未来20年的发展维度来看,机器人产业有望成长为规模达数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级的巨型产业。”在黄源浩看来,“机器人谷”聚集了机器人产业所需的各种关键技术和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技术链条。“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下,我们扎根于此,专注于机器人和AI视觉的核心技术,助力‘中国智造’在全球机器人行业占据更领先的地位。”
6月16日起,“活力中国调研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以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等形式,探寻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解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目前,北京站已走进小米、理想汽车等代表企业;广东站走进奥比中光、联合飞机等代表企业,展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切实强信心、鼓实劲、激活力、促发展。